【作品赏析】书香江淮第六届“品读经典 对话信仰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阅读活动蜗壳获奖作品展播 (二)

2020-12-02

安徽省高校图工委主办的书香江淮第六届“品读经典 对话信仰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阅读活动已经落下帷幕。本届活动共收集到征文11319 篇,获奖70篇,我校三位作者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今天向大家推送的是获得二等奖的作品《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撰稿:孟令义

习近平总书记从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西梁家河上山下乡,七年的摸爬滚打使他从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为一体,这对他来说是神秘的,神圣的。他学习了四川农村办沼气,建造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在知青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中,获得一辆三轮摩托车,可是他到农机市场换了便民的手扶拖拉机、磨面机和粉碎机。对他影响最大的两种人,一是革命老前辈,二是陕北老乡。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练人。他的成长进步起始于陕北,最大的收获是: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自信心。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

这些历练让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在那时生根发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从1982年3月到1985年5月,在河北正定任县委书记,这里是他从政的始发地。在这里,他把调查研究作为第一任务,骑自行车到工作社、生产大队、农户去调查。虽然正定县当时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高产县”,但高征购问题使老百姓生活很苦,他提出减赋,实事求是。他思考如何让正定人民尽快富起来,要有规划,摸清正定经济发展规律。背靠大树好乘凉,这里的大树就是指专家学者,因此他积极招贤纳士。开发了“半城郊型”经济道路,提出二十字方针: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

他自己比较努力,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为了一个目标去实施,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从1988年至1990年在福建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他提出,当官不要想发财,清查了几千干部违规私建住宅问题。到乡村、企业、学校、机关去调查,狠抓干部廉洁,才能让百姓脱贫致富。他的态度非常坚决,决心非常坚定。宁德不足的地方是:思想不够开拓,墨守成规。他在闽东解放了思想、理清发展思路。从闽东山海兼而有之的特点出发,抓好山海综合开发。世界上没有至善至美的东西,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离开人民群众,离开领导集体,你将一事无成。共产党人最讲究集体主义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

我们这一代人是站在前一代人肩膀上前进。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好自己这一任的事,接好接力棒,跑好自己这一棒。工作中不可好高骛远,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打基础。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管子说: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在各种情况下,团结永远是前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人的道路是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