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催眠师手记》

2014-11-17

2014/10/29~2014/11/3 

《催眠师手记》读书笔记

QQ图片20141117113648

全书总览

关于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摘自百度百科 心理学词条)。因为有了心理活动,在每个人的外表之下,还隐藏着丰富的内容,所以说和人打交道是一门学问,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正是由于我们无法直接窥视到他人的内心,所以才要通过语言、行为、表情进行分析,去体会别人,这很多时候是一种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擅于和人打交道,也算是一种天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样本容量。可能是不了解吧,有时候会觉得心理学家很酷,你的行为都逃不过他的观察。我觉得一个好的心理学家一定也是一个好的观察者,也会是一个好的推理者(话说这种特质做侦探也挺不错的)。正由于人心理的复杂性,我们很难认识别人,甚至很难认识自己,因此我很敬佩也很感谢心理医生的工作,他们用所学知识,帮助患者了解自己,释放自己,排解心中的郁结。越来越快的社会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在求助心理医生之外,我们自己也应该学习一些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改善人际关系。

 

关于作者和搭档

全书没有太多的正面描写两个人的部分,但由于这本书本身是纪实类的作品,我们也是能够通过两个人之间,与患者的对话来了解这对组合。具体的分析我还想写一篇文章,就不在这赘述了。

 

总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本《催眠师手记》,作者高铭,曾经写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大家应该不陌生。

 

01 夜惊魂

童年所造成的心理缺失问题会在成年之后被扩大化,具体程度和儿时的缺失程度成正比。

过了一会儿,他头也不抬地说:“我猜,她之所以会恐惧,也许正是因为她最开始什么都知道。”

【一个童年受到继父与亲生母亲虐待的年轻女子,喜欢上了一个年纪比她大很多的有妇之夫。她的经济来源全部来自于这个男人,就如同小时候因疾病无法经济独立的母亲一样,这让她感到恐惧,一方面想结束这段非正常的感情,另一方面童年因没有钱的悲惨经历又阻止她这么做,她就只能在睡梦中恐惧,尖叫,惊醒,然后在现实中进退维谷。(自己身边的人也有类似的情况,读到这个案例真是感慨良多。)

经济独立是一切独立的基础】

 

 02 迷失

  协调型分裂  从理论上说,“多重人格”是指两种以上的心理,行为及经验存在于一个身体内。

长时间地模仿一个特定对象的确能让自己的性格产生偏差,但是也极可能会造成精神分裂,从而制造出一个全新的,不同于原本自己的意识,尤其是在某些情感方面受过挫折的情况下,因为那个时候人的意志最薄弱,而且潜意识会有自我厌恶感以及自我抛弃的想法。

搭档把杂志盖在脸上,梦呓般嘀咕了一句:“太久的话,我也会迷失。”

【一个从小一帆风顺的男人,自律性极高,在发现妻子出轨之后,自尊心无法接受,开始否定自己,认为那个男人比自己好,于是主动去模仿那个男人,时间久了竟然发现他所制造的第二人格占据了主导,第一人格在逐渐消失,他开始慌了,寻求帮助,他能否找回曾经的自己?这不再只是哲学上的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其实这个故事让我感到很恐怖,人的意识真能做到这步?想想后背有些发凉。)】

 

 

03 千手观音

在千手观音的40只手掌中,各有一只眼,那些眼在睁开时会放出慈悲光,每一道慈悲光各含25种解脱救赎之道。合起来算,总共有1000种解脱救赎的方式,所以千手观音的全称是“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纯氧能让人兴奋,还有一个作用是让人顺从

想想看,有那么几个人,把自己的思想和信念传播开,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并且持续了几千年……还有比这更神奇的吗?没有了,这就是神迹。

【僧人梦到千手观音,可是观音凶神恶煞,所有的脸都写着要杀他,脚下的草变成一把把锋利的刀,割破了他的脚,他在梦中呼救,向师傅,向父母,向佛祖。他曾是一个在逃通缉犯,为了躲避追捕,而化作僧人的样子,原先只是希望躲一阵子。可是当他开始诵经,居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而且他越是虔诚,这个梦也就越清晰。能够解救他的不是心理医生,而是他自己,只有自首才能解脱,就如同被他杀害的云游和尚所说:“回头是岸。”不管他被如何处置,但愿他能安息,也包括被他杀害的人。】

 

04 半面人

搭档:“我明白了,你所说的那些噩梦,其实就是一个很长的噩梦,只不过你每次只能梦到其中一段。说起来有点像是在走迷宫一样,每当走错,进了死胡同,就醒了,下一次就从某个点重新开始。而你的问题在于,走不出去这个迷宫,周而复始。对吗?”

搭档:“梦想不是行李,也不是累赘。”

搭档:“你对自己的决定从未后悔过,只是……有那么一点点遗憾。你梦中表现出来的正是对自己的不满。诺丁汉那个场景是你当初改变自己未来方向的决定地点,‘无头人’暗示着你对当下迷茫状态的自我否定,‘独眼人’……我想,他们对你来说一定有特殊的含义。至于你一直恐惧、逃避的‘半面人’,其实就是你自己,因为你发现镜子里的自己是不完整的,你所欠缺的正是你当初舍弃的。你无比渴望能重新面对你的梦想,但是你又觉得那似乎和你的年龄与身份不大合适。所以,你尽可能地让自己处于忙碌的工作状态——但你心里又很清楚,那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可是你又无法去填补那份空虚感……

搭档:“好了,现在能告诉我,‘独眼人’对你来说有什么特殊含义了吧?”她愣了一会儿,才喃喃地说出口:“‘观察这个世界用一只眼睛就足够了,另一只则用来多看看自己。(我很喜欢这句话)’——这是当年我最喜欢的一个导师说的。”

画中,一个穿着短风衣的男人靠着街角的路灯杆,正在翻着手里的报纸。阳光洒在他脚边的石板路上,路边是一排排有着黑色三角形房顶的小店铺,玻璃窗折射着阳光。更远处是一条泛着波光的水域,看上去暖暖的。在画布左下角的那行字,是这幅作品的名字:专注的阅读者。(更是内心的平静)

【 放弃梦想的代价是什么?文中的女人给了我们答案,虽然她生活美满,家庭幸福,但总感觉自己缺少了什么。放弃梦想的遗憾始终根植在她的潜意识里,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引导她回到最初的地方,回想自己的本心。梦中的所有意向都是自己的写照,无头人是当下迷茫的自我否定,半面人是目前梦想缺失的自己,而独眼人则是对正视自己的渴望。 最终,在作者和搭档的帮助下,她重新走上逐梦的道路。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为了梦想什么时候出发都不会迟。(话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

 

 

05  完美记忆

搭档转过头问我:“你知道人的无限潜力来自于哪儿吗?”我:“训练?饮食?情绪?”他笑了:“错,来自于记忆。”

搭档:“所以我说过嘛,性格无好坏之分,善用就没问题,他对自己的偏执只要被很好的利用,就不是负担…..”

【人人是否都会在记忆中建造一个完美的自己?记忆中的自己无所不能,现实中却存在很大差距。这个案例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成名很早,有着舍我其谁的霸气,也有着绝对的实力。但年少轻狂,之后荒废了两年。某一天,当他回顾原先的比赛录像时,震惊的发现自己原先所轻视的努力与技巧是多么重要,复出后的他通过技巧而不是单纯的体力达到了原先的水平,可他并不满足,他偏执的认为,如果没有荒废那两年,结合他现在所拥有的技巧,他能够做到更好。于是他偷偷瞒着教练,加大训练强度,不过换来的是受伤。不得不佩服搭档那创造性的思维,利用运动员脑海中完美的自己,去进行想象训练,渐渐地运动员走上正轨,不再执着于超负荷训练。人的无限潜力来自于记忆。(以前也听过通过想象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案例,而且和记忆中的自己较量好有《无限恐怖》中郑吒与自己记忆中的复制体对战的即视感)】

 

 

06 你的花园

第三类接触——指看到并直接接触非地球飞行器及地外智能生物。这个分类标准是由前美国空军部顾问、天文学家海内克(Heinecke)博士拟定。第一类接触式指不明飞行物没有影响周围的事物,仅被目击;第二类接触指不明飞行物影响到周围的事物(留下地面痕迹等)。虽然通俗报刊及科幻小说有描述心电感应类接触(包括绑架)并将之称其为“第四类接触”,但通常在严肃科学著作中,仍将这类现象包含在第三类接触以内。

搭档叹了口气:“好吧……她的父母犯了一个大多数父母都会犯的错误。”我:“什么?”搭档:“凡事都替她做主,并且告诉她:‘这是为你好。’”我:“So?”搭档:“她出于对婚姻的失败的不满,慢慢形成了某种扭曲状态。如果描述的话,是这样一个心理过程:你们说是为我好,但是那个男人只是对我的容貌和身体感兴趣,完全不知道尊重我的选择——你们用我的身体作为交换代价,从而使你们有四处吹嘘的资本,那我就用对自己身体的轻视来报复——手淫展示给猥琐下流的偷窥男人看。”

我好奇地问她,那天下午搭档到底对她说了些什么。她告诉我,搭档问她喜欢不喜欢养植物。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搭档建议她养很多植物,非常非常多,布置得整个客厅都是。当她出差的时候,就请人来照顾。在最开始一个多月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近一段时间,每当她觉得很累的时候,就会梦到自己去了一个花园,坐在那些花草树木中感受着那份安静却蓬勃的生机。之后,她的心情和状态就会飞快地好起来。我问她为什么。她眼里闪着奇异的光芒:“你知道吗,那是我的花园。”(话说这一段感觉好温馨)

【因父母主导的失败婚姻让她萌生了报复的念头, 报复的工具就是她的身体,但她本身是一个具有极高涵养的女子,自尊心又不允许她这么做。于是在睡梦中,挣扎和呻吟并存,更有模糊的大眼睛,既是释放元素之一,也是免责元素之一。她渴望得到家人的尊重,而不是把她当做一个养老的机器,也不是成为满足某人性欲的工具。我想,父母在替子女做决定的时候,能否听听子女的意见,一句“这是为你好”不知要害死多少孩子。这也给我们以警示吧,去倾听他人的想法,尊重他人,真正把身边的人看做是能够独立思考可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人来看,就这样踏出第一步。】

 

 

07  衣柜里的朋友(上篇) 

08  衣柜里的朋友(下篇)

我想了想,反问他:“你相信鬼吗?”搭档:“你是指和爱情一样的那个东西?”我:“和爱情一样?你在说什么?”搭档:“大多数人都相信,但是谁也没亲眼见过。”(。。。。。这段对话)

搭档:“我不喜欢站在中立的角度看事情,而喜欢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少年似乎没理解这句话:“中立的角度?对方的角度?有什么区别吗?”搭档:“有,一个是足球裁判,一个是某方球迷。”(很喜欢搭档解释问题的方式,能够用很简单的语言把事物解释清楚,这也是一种能力)

少年笑了:“你喜欢钱?”搭档:“非常喜欢。”少年:“为什么?”搭档:“它能让你体会到舒适,远离很多不爽的东西。”少年想了一下:“哦,你指金钱带来的便捷?成年人大多不会像你这样直接承认自己喜欢钱,认为那很脏……”搭档打断他:“钱不脏,脏的是人。”少年:“你看,我说你不会在我面前装模作样吧。那你从事这份职业是因为钱喽?”搭档:“不仅仅是。这种职业相对自由一些,不会太累,而且还能接触很多有意思的人。”少年:“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不会让人感觉很累、很麻烦吗?”搭档:“不会啊,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只是缺乏安慰,缺乏安全感罢了。至少我不觉得累。”少年:“如果他们让你感到烦了,你不会揍他们吗?”搭档:“当然不会,我昨天对你也只是做个样子罢了,如果你真的反抗,我就跑。通常情况下,我会苦口婆心地消除他们对我的隔阂,等取得信任后,我就可以在他们感情脆弱的时候乘虚而入,尤其对女人。心理医师的最高境界是和患者上床。”少年忍着笑:“你说的是真的?你在骗我吧?”搭档:“当然是真的,所以当初知道你是男的后,我失望了足足半天。”少年大笑起来。搭档默不作声地看着他。(我很欣赏搭档的坦诚,我也是非常喜欢钱。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精神,换句话说,是他对人的尊重,真正的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然后用自己的天赋(可以这么说吧)去给予帮助,这是一个善良而又可爱的人。)

我很少见到搭档这么兴奋,虽然有时候他会因为某个问题而冥思苦想,可那并不能让他的情绪产生任何波动。他就像是一个历经风浪的老水手一样,永远保持着冷漠和镇定。但这次很明显不一样,他的情绪有了变化。我很清楚这是为什么——没有人会放过那个机会:面对曾经的自己。

 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也被称为亚斯伯格症候群,属于泛自闭症的一种。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及异常兴趣行为模式等特征,但仍会有语言及认知发展(相对)。据目前已知,这种泛自闭症自愈性很高,可以不用治疗,通常都已心理引导方式加速自愈。

 学者综合征(Savant Syndrome),严重自闭及认知障碍,智商普遍低于70,但在某一方面却有超乎常人的能力的人(多体现在数学和艺术方面),即所谓的天才白痴。

搭档:“你很清楚人类社会结构的理论,但是你并未置身于其中去体会那到底是怎么样的;你明白爱情是一种化学分泌的结果,但是你并不知道那能带给自己多么美妙的感受;你可以想象出美丽的风景,但是你却没经历过亲眼目睹的震撼;你从书中看到过历史,但你看不到字里行间的沧桑;你读懂了高等数学的深奥,但是你读不懂那曾经让人废寝忘食的数字屏障;你学会了两种以上的语言,可你并不了解藏在那节奏中的内涵;你明白什么是心理学,但你并未去探究过那些复杂的成因。你的聪明,让你能想象并推测出很多正确的结论,但也正是你的聪明,让你只是停留在想象。“你什么都没经历过,你不知道什么是残酷,什么是感动,什么是热情,什么是悲伤,你拥有的只是冷漠。你对战争的了解只是一些零碎的词汇,枪林弹雨、政治阴谋、军火商、部队编制?你不知道看着战友倒在身边,吐出最后一口气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对男女之间的了解也只是另一些词汇,繁衍、荷尔蒙、肾上腺素?但你并不明白能够让你动心的那一刻足以影响到你的未来。“你只是个孩子,我打赌你没离开过这个城市。大多数情况下,你的活动半径不超过10公里,但是你的聪明和天赋让你通过书以及各种渠道将所获得的信息整合起来,并借此想象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但是你确定真正的世界就是那样吗?没有任何验证就认定了?你之所以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是因为你的一切都停留在你认定的那些概念和结论上。除此之外,你什么也不知道。也是正因如此,甚至连你编造的谎言都是个标准的模式:白衣女鬼,劝人上吊自杀,只有你才能看到……不过我必须承认,你的确只有衣柜里的朋友——那些书。除此之外,你什么都没有。你甚至把自己的心和思维全部关在一个黑暗的小屋里,只需要,也只能由衣柜里的朋友陪着。你在看书吗?你看过很多书吗?可是你看懂了吗?”少年默不作声地愣在沙发上,看上去他脑子有些乱。搭档:“就像我不会去买一本书并且企图通过它来了解你一样,你也同样无法通过任何书籍了解到我,所以你更不可能通过书籍来真正了解这个世界。在什么都没做之前,你不可能明白‘体会’是一件多重要的事情,你只是从文字间知道了浅浅的一点儿而已。说到这儿,我可以理解你的茫然了,换成我,我也会茫然,我也会不知所措。你还是个孩子,你需要经历的太多了,虽然你很聪明。“到目前为止,你对我所做出的推论都是正确的,可是你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不知道我是怎么走过来的,那些记忆里有太多你无法想象的东西了。没经历过,你就不会弄懂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绝望,什么是震惊,什么是无可奈何。在你经历之前,它们只是词汇,仅此而已。“也许在你看来,衣柜里的那些书就是你最真挚的朋友,可是,我想再重复一遍,你真的看懂了吗?你知道你衣柜里的朋友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吗?”说到这儿,他停顿了一下,深吸了一口气,“她希望你能从心里那个黑暗的小屋里走出去,头也不回,就此离开。”

少年再也忍不住了,俯在搭档肩膀上声嘶力竭地号啕大哭:“他们剪掉我的翅膀!却又要我飞翔!”他哭得撕心裂肺,放肆而任性。这是我们都期待已久的——那个孩子回来了。

【这是我很喜欢的另一篇文章,以前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不缺少天才,而是缺少天才成长的土壤。”这个案例中的男孩可以说是一个天才,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思维与观察能力,有着不符合他的年纪的成熟。在小学时候,他也曾是老师家长的骄傲,可是到了中学,他逐渐厌烦了老师家长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期望,以及为了这个期望而提出的无理要求。因为天才的头衔,他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朋友,失去了他的年纪该有的娱乐,在所有人眼里,他就是一个过目不忘的机器。为了离开厌恶的这些,他开始装神弄鬼,整天躲在阴暗的一角与书为伴,以他的天赋通过书本加上推演去体会着这个世界。在这个案例中,我对搭档一步步引导的过程很有感触,搭档看着男孩,就像看着从前的自己。他小心地引导着男孩,最终把那个男孩给释放出来了(这个过程真的很精彩,强烈推荐可以多看几遍)。伤仲永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我觉得天才的沉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的特殊对待。最后也希望这个男孩今后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吧。】

 

 

 09 见证者

这个世界,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的。我们几乎什么都无法控制,什么都不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什么都没有把握,我们看上去就像是在迷雾中摸索着前行一样,下一秒都是未知。但是,这一切都是错的,我们并非生活在未知中,这一切都是早就设定好的,早就被深埋了起来,早就有了方向和决定。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不相信这点。

但是在你还是一个小胚胎的时候,你的一切都被基因编好了程序,你只会按照设定的模式活着,不会违背它为你设定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模式。我们被牢牢地困在了一个笼子里,哪儿也去不了。我们是听话的提线木偶,没有那些牵线,我们就什么都不是。

但基因,只是如同计算机编码一样的东西而已——它们只是工具,真正创造出编码的才是操纵者。以我们的智慧,是无法想象出那个真正的操纵者会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它远远超出了我们思维的界限。真正可悲的是,我们宁愿相信没有那么一个存在,但是我们又无法违背心里的渴求——模仿它。想想看吧,我们用计算机编程这种最直接的方式来模仿操纵者的行为——用简单至极的0和1,创造出复杂的系统,甚至还有应变能力。除此以外,我们还有间接的方式来企图破解出什么。例如,占星?算命?颅相、手相、面相?风水八字?你对那些不屑一顾吗?我不这么看,我倒宁愿相信那些都是统计学而已——企图在庞杂且无序的数据中找出规律。

搭档:“我觉得她不是不正常,而是过于清醒了。”我:“我知道。”搭档站起身走到窗边,双手插在裤兜里俯视着外面:“是的,我们什么都知道。”

【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我们就如同游戏世界的NPC一样,所有的行为都是事先由更高级的事物(我们在这称之为控制者)设定好了的。我们的生活,创造,所见所闻所想都是程序所设定好的了,一切都已经注定,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着时间轴,看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是这个案例中的女子所提出的一个问题。她在自杀之前绑架了一个陌生男子,将他绑在椅子上听完了她的观点,然后一跃从13层楼上跳下,从她所的“笼子”里解脱了。这就有点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命”,似乎什么都是命中注定,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任何努力去与命运抗争都只是挣扎,都是徒劳。其实我不太喜欢这样的宿命论,虽然如果有个宿命论者和我辩论我也没有自信能够说服他,但是我相信一切还是在自己手中,也许我们并不需要太过“清醒”,如果一切都已经知晓,那还有什么意思呢?即使一切都已经设定好了,努力去发现这个设定的过程不也是一种乐趣吗?(这些观点可能会随着我阅历的变化而变化,但至少目前我是这个想法)】

 

 

10 黑暗中的隐藏者

搭档停下脚步,眯着眼看着我:“人们出风头、刷微博、去找各种刺激、登陆各种社交网站留下自己的即时信息……你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吗?”我:“为什么这么做?嗯……你是指存在感吗?”搭档:“是的,人们都在拼命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而这个女孩正相反,她在想尽办法消除掉自己的存在感。”

因为童年时代的某些事件在心智尚未发育完全的孩子眼里,有可能会产生扭曲的印象和感受,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成为潜意识而被埋藏起来。慢慢地,记忆偏差以及成长等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干扰,会无一例外让当初留在内心深处的扭曲印象及感受放大许多倍——大到足以能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

他在沙发上横躺下来,闭上眼:“人们总是喜欢忽略掉最重要的事情,你发现没?”我:“为什么这么说?”搭档:“几乎每一个行业都无比重视人的心理,甚至为此推出花样翻新的概念广告和千奇百怪的销售行为来企图影响受众心理,希望借此干预到行为。但是,人们同时却有忽略掉自身言行对于身边人的心理影响……”我:“有区别,一个是商业行为,一个是日常行为。”搭档:“没区别。难道家人就不重要吗?假如能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很多家庭矛盾。家庭纠纷还有日常琐碎造成的心理阴影就根本不会发生,对不对?“我:”可是这样会很累。“搭档:”那,等到出了问题,无计可施的时候就不累了?“我:“这个……我总觉得似乎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我没办法推翻你的诡辩。”搭档笑了:“承认吧,我们所有人都只是很自私的活在当下罢了,得过且过。”

【读完这篇案例,我想到了看过的这么一句话:“我们总是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给陌生人,而把自己坏的一面留给最亲近的人。”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纠纷就是因为不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在对家人说话时总是不考虑方式。案例中的女子在20岁的时候突然很喜欢黑色,不仅是把身边所有的东西都换成了黑色,而且还格外喜欢在黑暗中,只有黑暗能够让她觉得舒展。大家不要以为她是“吸血鬼”,她的问题来源与她父母的争吵。小时候,父母常常为了生了个女孩而不是男孩而吵架,父亲觉得生女孩让他在亲戚面前很没有面子,而母亲为了保护女儿,就让女儿躲起来,消除自己的存在感,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烫下了深深的烙印,认为自己是被歧视的。当她20岁时,父母旧事重提,把她潜意识中的自我否定激化了,她选择躲在黑暗中来消除自己的存在感。而且由于父母,她对婚姻也产生了恐惧,怕如果生了女儿,女儿也将收到这样的歧视,这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还要祸害我们多久?这又是一个父母的行为带给子女不良影响的案例,所以说,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你们就是幼年时期孩子了解世界的窗口,你们可能就是他们未来的写照,请不要因为你们的争吵而给子女的成长蒙上阴影。】

 

 

11 暴君

我:“我没打算逗你笑,那个家伙看上去有些粗鲁,还狂妄,我只是在提醒你。”搭档保持着他的笑容:“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内心极为脆弱和胆怯。”我叹了口气,知道自己没办法让这只好奇的“人形雄性猫科动物”回心转意了。(233333,这对搭档的描述简直绝了)

搭档:“你不觉得奇怪吗?男人普遍都有王座心理,这正常,但是他的表现过于强烈。想想看,为了保证王座,他甚至不惜用破坏性的假设去诋毁自己的假想敌,但那个假想敌是他太太,他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常人的王座心理……用极端来形容不为过吧?”

【这个案例很简单又很复杂。说简单就是一个男人怀疑自己的妻子有了外遇,于是瞒着她带着儿子去做亲子鉴定,还找私家侦探跟踪她,但是一切的证据表明,妻子并没有不忠的行为。他还是不放心,于是来找到作者,希望能将妻子催眠后询问。搭档分析妻子肯定一点问题也没有,通过小心谨慎的询问,终于触及到了问题的关键。原来这个男子的父亲是一个比较文弱的人,而他的母亲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但是在他17岁那年,他目睹了母亲出轨的场景,这给了他很大的冲击。所以他在择偶上选择的是温柔的传统的女子,而且平时也让妻子在家。原先家里的决定都是由他做主,但随着儿子长大,他的工作也很忙,妻子在决定事情时来不及和他商量,且家庭事务决策比例越来越高。受母亲的影响,他感到不安,并且很直接的把“家庭决策主导地位”和“不忠”联系到一起——害怕太太成为母亲一样的人,害怕自己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因此他才会怀疑,猜忌。】

 

 

12 时间线

上帝情结——有些女性在生育之后会有自我膨胀和自我崇拜的心理现象发生。该心理成因源于“只有神才能创造生命”这种概念,所以部分女性在生育后会在某种程度上自我神话,即:我可以创造出生命。同时,该类特征女性会把几乎全部关注点只放在自己所生育出的孩子身上,相比之下,对于其他事物会显的漠不关心,包括丈夫、朋友和事业等。虽然这种心理问题是生育后女性所特有的,但偶尔也会发生在未生育女性身上,通常伴生育生育幻想或受孕幻想,但极为罕见。据目前不完全统计,以上两种情况与受教育程度成反比,与宗教狂热程度成正比。

恶魔耳语。搭档:“19世纪,欧洲有个人利用催眠犯罪,他只要俯在对方耳边低语几句,无论是谁都可以被他催眠。随意当时的警方和媒体给了他一个绰号:’恶魔耳语者‘。”

搭档仿佛是在自言自语:“那个家伙的本事到底有多大呢?他到底要用催眠做什么呢?真想和他聊聊……”我:“你是想和他交锋吗?”搭档似笑非笑地看着我:“你武侠小说或者侦探小说看多了吧?我只是想知道,掌控别人灵魂究竟是什么感觉。”

【这个故事让我感到毛骨悚然,案例是一个女孩被某个催眠技巧高超的男子利用目视引导法催眠了,那个家伙编造出’时间线‘’时间维护者‘’世界末日‘的设定,然后通过催眠使对方接受,并为此还设置了反催眠暗示,防止解除暗示,女孩在他的暗示下已经生活了一年,这一年中女孩的身体每况愈下,接受暗示后神经系统或者吸收系统紊乱,自我意识已经严重影响到肌体,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快就会死亡。而这个家伙的唯一目的可能就是尝试一下自己的催眠能力,想看看效果有多强。这得是多么冷血和漠视生命的人。这个故事让我感到恐怖的是有些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好奇心,漠视生命,这让我联想到了很久以前发生的清华学子用浓硫酸泼熊事件,在该事件中,记者问到他的动机,他说:’听说灰熊的嗅觉十分灵敏,我只想试试是不是这样。‘这种带着冷静的冷漠让人不寒而栗。最后,希望大家不要伤害自己,也不要伤害他人(包括动物)。】

 

 

 

13 完美谋杀

中年男人:“行为会遗传吗?”搭档:“行为?行为本身不会遗传,行为心理会遗传,但是那种遗传有各种因素在内,包括环境因素,这是不能独立判断的,必须综合起来看。”

搭档无奈的摇了摇头:“他梦里表现最重要的部分并非暴力本身,而是冷静地处理尸体,你不认为这很奇怪吗?”我:“把处理尸体和暴力倾向作为一体来看是错误的?”搭档:“就是这样,不应该把这两件事看做一体,杀人是杀人,处理尸体是处理尸体。杀人代表暴力本身,而处理尸体则意味着别的。如果我没有判断错的话,处理尸体本身才是他情感的表现。”

我边整理着桌子边问搭档:“你看到他哭或者明显表示难过了吗?”搭档想了想:“没有。”我:“他算是心理素质极好的那种人了,我以为他会哭出来的,那种童年……想起来都是噩梦。”搭档:“他不需要再哭了。他几乎是从小眼里含着眼泪长大的,但我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抱怨和仇恨,他也丝毫没提过有多恨那些议论过他的人。从这点上来说,他能平静地面对这些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很男人的那种男人,如果是我,我想我可能做不到。”我:“嗯……但是他坚持不和家人说似乎不大好,我怕他会压抑太久而……“搭档:“你放心吧,他不会的。对他来说,那种肩负已经成为动力了,他只会比现在更坚韧。”我:“嗯,这点我相信……你留意到他开什么车了吗?”搭档:“没细看,是什么?价值不菲的那种?”我点点头:“也算是一种补偿了。”搭档:“不,他能承受一般人所不能承受的,那么现在的一切,就是他应得的。”

【本案例的主人公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男人,他从小背负了很多沉重的东西,却成长成一位非常负责,非常好的人。在儿子8,9岁的时候,他开始做一种梦:梦里他把自己的妻子给杀了,然后把尸体冷静的处理掉。杀人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关键部分在尸体的处理上,不留痕迹,可以说是完美谋杀。他开始害怕,怕自己遗传了父亲的行为。小时候,他的父亲在发现母亲有外遇之后,当着他的面把母亲杀了。父亲坐牢,他从此失去了双亲,由奶奶带大,而且整个童年生活在他人的指指点点中,受尽了屈辱。所以他在儿子长到和他当时差不多年纪的时候,才会做这样的梦勾起自己的回忆,他知道母亲死而复生是没有可能的了,于是就寄希望于父亲能够实施完美谋杀来逃避法律制裁,这样他至少还能有单亲。他通过梦境表达出这样的想法,然后在现实中默默承受着一切。很喜欢搭档说的最后一句话:”他能承受一般人不能承受的,那么现在的一切,就是他应得的。“】

 

 

14  摇篮里的混蛋(上篇)

15  摇篮里的混蛋(下篇)

关上催眠室的门后,我问搭档:“我觉得他可能真的是妄想症——几乎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搭档:“不,他绝对不是妄想症,只是个骗子罢了。”我有点儿没反应过来:“嗯……啊?为什么这么说?”搭档:“之前那些资料我一字不落地看了,虽然情绪上有点儿问题,但情况基本属实。所以他今天说这些不可信。更重要的是:凡是对他不利的,他就会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并且认定是阴谋。这点你应该也注意到了。”我:“对啊,他认定那些是阴谋,这不就是妄想症的特征吗?”搭档:“不,你没听懂重点,我是说‘凡是对他不利的’。”我愣了一下,然后明白了:“你是说……”搭档点了点头:“他是一个利欲熏心并且自私到极致的人。他之所以给你一种妄想症的假象,是因为他只关注自己,除此之外都不重要。而且,他对自我的关注已经到了不惜伤害他人的地步。”我:“你指他对那些女孩?”搭档:“不仅仅,他从内心深处就歧视所有女人。”我:“例如?”搭档:“他提到自己曾骚扰过的女人时,都是轻蔑的态度,也没有一丝因伤害了他人而产生的愧疚感。”我回想了一下,的确是。搭档:“他这种态度甚至蔓延到自己的姐姐身上——因为他的原因,他姐姐离婚了,他对此丝毫没有悔意,反而用空话来作为承诺,以此让自己坦然。我猜当时他姐姐也是没办法,才借钱给他的。”

搭档:“他干了这么多无耻的勾当,你们却从未从受害者角度看过问题,你们要求对方改名字,换工作,要求对方躲开,但你们根本没打算制止他继续干那些龌龊事儿。因此,他越来越肆无忌惮,越来越有恃无恐。他认为只要躲在你们的庇护伞下,就一切安全。也正因如此,后面才会发生了这些。在你们的帮助下,他越发刚愎自用,越发狂妄自大,只会空谈而不会做事,最终,走到现在这一步。当你看到巨额债务的时候,当你发现这次没法再弥补的时候,你所选择的依然是怎么帮助他逃脱——你找了那么多家心理机构,无非是想证明他精神不正常,好让他继续恣意妄为。可是,有尽头吗?假如这次你们能帮他,那么下次呢?下下次呢?怎么办?你们所做的就是一直在纵容、包庇,你们从未让他离开过那个被你们精心制造的温暖摇篮,甚至毫不在乎他是否伤害到别人。但是,你想过吗?当他自我膨胀到摇篮装不下他的时候,你打算怎么办?”中年女人愣愣地坐在那里,好一阵儿没开口。搭档拉开抽屉,拿出钱,连同所有资料都装好,递过去:“接受吧,摇篮已经支离破碎了,这是不可挽回的事实。而站在摇篮碎片上的,正是你们曾经细心呵护的混蛋。”

【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这个案例,不是说作者写的不好,而是看了这个案例会让我感到很不舒服,很难想象居然会有这种自私到极点的家伙。不知道作者在篇章的安排上是否另有深意,13章完美谋杀中的主人公是个很有担当的男人,而这个案例中的男子却是一个不折不扣自私自利的 混蛋。由于母亲很早离世,他们家只有他一个男孩,所以父亲和姐姐对他都很溺爱,达到病态的溺爱,他的任何要求都会满足。这也就导致了他对女性的蔑视,认为所有女人都应该服务于他。这种心理一直伴随着他,他也一直在父亲和姐姐构起的摇篮里逃避一切责任。到了他债台高筑,他的姐姐还是想着袒护他,想通过证明他有精神疾病来帮他逃避还款。“接受吧,摇篮已经支离破碎了,站在这碎片上的,正是你们曾经精心呵护的混蛋。”这个案例更多的是对家庭教育的警示,如何教育孩子一直是一个问题,我觉得不管怎样,都应该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成为负责的人吧。(不成熟的想法,还请大家见谅)】

 

 

16  安魂曲

老人:“那不是梦。如果梦对心理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那梦和现实就没有区别。所以梦不是梦。”

老人:“是的,我说的就是最小号的恶魔。它们比老鼠大一些,拖着长长的尾巴,一对尖耳朵几乎和身体一样长,绿莹莹的眼睛里透露出的都是贪婪和凶残。它们会躲在没有光的地方用上百颗细小的牙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虽然我不清楚它们在说些什么,但是它们的喃喃低语无处不在。”搭档:“您很早以前就梦到过这些?”老人:“是的,但那时候他们只会在梦里出现,并没有存在于现实中,所以我根本不在乎。但是,当我的梦和现实混淆之后,我开始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神,有魔,还有那些我们叫不出名字的东西。它们到处都是。那天早上醒来,当我看到它们蹲在床前的时候,你们无法想象我对此有多么震惊,因为那颠覆了我所有的认知,抹杀了我所有的经验。我的年龄让我并不会害怕眼前的东西,但是当那些大大小小的鬼东西对着我指指点点并交头接耳的时候,我才明白什么是恐惧。”

搭档笑了:“穷凶极恶和残暴是我最鄙视的行为,因为在它们之下一定是软弱。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会从职业角度出发,给您一个我个人对这件事儿的看法。我认为,您是不会下地狱的。”老人愣住了,抬起头看着搭档:“为什么?”搭档:“您为什么要担心自己会下地狱呢?您已经在那里了啊。”

搭档放下书,抬起头:“不,因为我的确听到过天使的安魂曲。”

【一个蔑视信仰的血管外科医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不再害怕手术时的一切,他开始不尊重生命,把生命当做商品来交易。某天醒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在梦中梦到的恶魔出现在了自己眼前,可以这么说,他的梦境和现实重合了,他感到恐惧, 发现周围的同事身边也被恶魔包围,因为他们也和自己一样做过违背职业操守的事。可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也是这样,突然一种深深的恐惧感袭来,他发现在他的灌输下,儿子也变成了和他一样的人,就如同自己曾走过的路。在他的生命中,也曾有天使光顾,当天使飞过头顶时,会莫名其妙感到温暖,充满勇气和力量,体会到宁静和安详,就像是被天国的光芒笼罩着。可这只有一次,更多的是恶魔纠缠。他找到搭档来倾诉,可并没有忏悔之心,于是将继续在他的地狱中,无处安魂。】

 

 

17 无罪的叹息

在刻板、严肃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会划分为两个极端,要么很反叛,要么很古板、固执。但有意思的是,通常那个反叛的那个内心是古板的,而看似古板的那类,内心却是极度反叛的,甚至充满了极端情绪和各种夸张的、蠢蠢欲动的念头。

搭档:“虽然她从事的职业是法律相关,但是她却活在框架里太久了,能够替别人脱罪,却无法赦免自己……就像是对法律条款的依赖一样,她的自我释放也需要一个裁决才能赦免自己……”我:“一会儿你和她谈的时候,是要给她一个无罪的裁决吗?”搭档压下门把手:“不,她需要的,只是一声无罪的叹息。”

【本案例中的主人公和搭档探讨了法律的意义,这个大家也可以自己思考一下,法律在你们的心中到底是什么。文中的女子有着极重的自我压制倾向,她一直以来被三层框架约束着:前两层是她的家庭气氛和家庭气氛培养出的外在性格特征,第三层来自于她的工作性质:法律相关,在这三重框架的圈定内,她的所有想法被压制,当没有任何突破口的时候,这股被压制的力量就只能乱窜。仿佛是一头被关在笼子里的野兽一样,疯狂地乱撞。这时候已经不是找不到门的问题,而是更可怕的:毁掉整个笼子。或者说:毁掉一切限制,让能够限制自己的一切都崩坏,让所有框架不复存在。所以她有着反人类、反社会的倾向。接着,通过深度催眠,我和搭档找到了她巨大心理问题的源头:她隐藏了同性性取向,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性取向。在她的梦境中,是荒芜的景象,唯一的小木屋里陈设简陋,只有一些打不开的书,和一个装有男性服饰的箱子,她需要自我释放,需要一个无罪的叹息。】

 

(图书馆志愿服务分队  郭洋昆)